我住在成都市中心的市中心,由于早期小区停车位规划不足,停车场已经很拥挤,大家通常都会把没地方停放的车辆停在通道处,并留下挪车电话。尽管这也是一种解决方案,但是很不方便。因此有时只是在想,如果能远距离的 ...
我住在成都市中心的市中心,由于早期小区停车位规划不足,停车场已经很拥挤,大家通常都会把没地方停放的车辆停在通道处,并留下挪车电话。尽管这也是一种解决方案,但是很不方便。因此有时只是在想,如果能远距离的遥控挪车那该多好啊。 现在不要说,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,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在今天得到了实现。例如,长安汽车日前通过现场直播完成了“APA6.0远程智能泊车技术”的技术首发,成为行业内第一个实现这一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品牌。 本次发布会上,距现场19公里的现场工作人员只需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,便可将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乘坐的一台长安UNI-K安全、轻松、准确地送进停车场。有意思的是,当时正观看这一幕的我正好接到了挪车的电话,那一刻心情五味杂乱。 根据长安汽车的工程师们介绍,此次发布的“APA6.0远程智能泊车技术”是世界上第一项打破用户与车辆距离限制的远程自动泊车技术。这一技术的重点不在于智能泊车,而是一种打破了距离的限制,而且在发布会上也不仅仅局限于19公里以外。在网络正常的情况下,即使是纽约的人,重庆的车,都能通过这项技术进行挪车和停车操作。 要点二是支持自动找车位和停车。这项技术搜寻范围达到30米,车辆可在此范围内自动寻找合适的车位(车位宽度大于车宽65cm),完成并完成垂直、平行、斜等泊车作业。 试想,当我们开车去商超停车场,别人还在苦笑寻找车位的时候,你却把车直接熄火,把车锁起来,把车位和停车的这种烦心事交给汽车自己解决,是不是既酷又飒? 关于整个过程的安全问题,长安汽车也考虑得很周全。第一次全过程车辆处于爬行状态,车速极低,难以造成严重损伤。全车感知系统由12个超声波雷达、4个环视摄像头、5个毫米波雷达和1个前部摄像头组成,可对行人或障碍物进行全方位零死角检测和感知。 事件中,长安汽车通过两次假人小孩突然间冲到车前进行模拟试验,也证实了该系统的安全性。这两次测试结果都是有惊无险,参与测试的长安UNI-K准确而及时的刹车,避免了事故的发生。 当前长安汽车的全自动泊车系统性能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,后续还将继续推进APA7.0和APA8.0的研发工作,最后实现HZP(家庭区域记忆式泊车)和AVP(远程代客泊车),帮助用户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方都能自动找到停车位置,并能在任何时候把停车的车辆召唤回来,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痛点。 以《APA6.0远程智能泊车技术》的原理与成果为例,该技术已属于L4级城市自动驾驶系统的网联范畴。并且该技术能成功首发,也从侧面印证了长安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沉淀的深度。 回顾去年三月份,长安汽车就在UNI-T上首发了L3级自动驾驶技术,并以其“未来科技量产者”的身份成为了它。而彼时也是朱华荣亲自试过的,足以证明长安汽车对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有足够的信心,否则也不会让自己的汽车自燃。 可以说长安汽车也是国内较早涉足自动驾驶领域的传统汽车企业,早在2009年就认识到了汽车智能化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,并在同年就开始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工作的整体布局与规划。现已组建超过1200人的全职自动驾驶团队,并分别于2017年、2018年获得美国加州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和重庆牌照。 长安汽车经过12年的发展,已经掌握了自动驾驶部分关键技术。例如,L3自动驾驶技术中数以万计的场景匹配,到超过5,000万公里真实的模拟里程数,从软件、算法到数万条核心技术代码,均由长安汽车自主完成,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。 现在长安汽车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挑战的认识非常清晰,并已有条理地开始自动驾驶技术落地。包括L1级的辅助驾驶技术已经在全系车型中普及使用;L2级自动驾驶核心技术IACC、APA4.0甚至APA5.0完成了首次量产,并已在主力车型上实现量产;只要法规开放,就能大规模量产装车;L4级网联城区自动驾驶系统已完成示范运行,预计2025年可批量装车。 此外,长安汽车还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国家级自动驾驶标准,其中包括作为唯一牵头单位,完成国家863车联网项目;完成国家V2X应用层标准《合作式智能交通系统车用通信系统应用层及应用数据交互标准》的制定工作;按照国家标准《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》中关于ADAS和自动驾驶的意见征集工作;完成《关于ADAS和自动驾驶的建议》中关于ADAS和自动驾驶的意见征集; 无疑,以上这些成就和成就,不仅坐实了长安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,更是生动诠释了长安“科技伙伴”的品牌形象。 Karama简介: 这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这次“APA6.0远程智能泊车系统”的顺利首发,不仅是长安汽车的技术实力,更是在展示其强大的全球研发体系和实力。 同时,作为以科技研发为主导的传统汽车公司,我们也很高兴看到长安汽车通过积极探索,在汽车进入智能时代的百年变革之际,抓住了先机,各类“黑科技”的频频落地,无疑为其随后成功转型“低碳智能出行科技公司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 |
请发表评论